布氏硬度试验
金属洛氏硬度试···
焊接工艺评定
无损探伤
301 不锈钢的主要成分(质量分数)为:Cr 16-18%、Ni 6-8%、C≤0.15%,其余为 Fe 及少量 Si(≤1.0%)、Mn(≤2.0%)。与常见的 304 不锈钢(Cr 18-20%、Ni 8-10%、C≤0.08%)相比,301 的 Ni 含量更低、C 含量更高,导致其奥氏体稳定性较弱,这是其冷加工时易发生形变诱导马氏体转变的关键原因。
处理工艺:加热至 1010-1120℃(使碳化物完全溶解),保温后快速冷却(水淬或强制空冷),目的是消除加工应力、获得均匀单相组织。
组织特征:
基体为单相奥氏体(γ 相),面心立方结构,金相观察中呈多边形等轴晶粒,晶界清晰(经腐蚀后可见)。
晶粒度通常为 5-8 级(按 ASTM 标准),优质材料晶粒均匀,无明显晶粒大小差异。
碳化物极少:因快速冷却抑制了碳化物(Cr₂₃C₆)析出,碳以固溶态存在于奥氏体中。
少量非金属夹杂物:主要为冶炼残留的氧化物(如 Al₂O₃)或硫化物(如 MnS),呈点状 / 条状分布,优质 301 夹杂物等级≤2 级(按 GB/T 10561)。
性能关联:此状态下材料塑性优异(伸长率≥40%)、硬度低(HV 140-180),适合后续冷加工成形。
301 不锈钢的核心优势是冷加工强化,其组织变化与变形量直接相关:
形变诱导马氏体转变:因奥氏体稳定性低,冷加工(如轧制、冲压、拉伸)时,奥氏体(γ)会部分转变为α' 马氏体(体心立方结构),这是一种非平衡相变,无需降温即可发生。
组织随变形量的变化:
变形量≤10%:奥氏体晶粒轻微拉长,仅少量马氏体(≤5%)沿晶界或滑移带分布,金相上呈零星暗点(马氏体易被腐蚀)。
变形量 10-30%:奥氏体晶粒显著拉长呈纤维状,马氏体量增至 10-30%,沿纤维方向均匀分布,基体与马氏体形成 “双相混合组织”。
变形量≥30%:马氏体量可达 50% 以上,甚至成为主要相,纤维组织更致密,晶粒边界模糊,局部可能出现位错缠结形成的 “形变亚结构”。
性能关联:马氏体量增加使强度急剧提升(抗拉强度从 500MPa→1200MPa 以上),但塑性下降(伸长率从 40%→5% 以下),硬度可达 HV 300-500。
若热处理工艺偏离标准(如加热不足、冷却缓慢),会导致组织缺陷,常见类型:
碳化物析出:若在 600-800℃(敏化温度区)停留时间过长(如缓冷),碳会与 Cr 结合析出 Cr₂₃C₆,主要分布于晶界,呈连续或断续的网状。
危害:晶界因 Cr 被消耗形成 “贫铬区”(Cr 含量<12%),显著降低耐蚀性,易发生晶间腐蚀。
晶粒粗大:加热温度过高(>1150℃)或保温过久,会导致奥氏体晶粒异常长大(晶粒度≤3 级),金相上可见明显粗大等轴晶,导致材料韧性下降、冷加工开裂风险增加。
样品制备:需经切割→镶嵌→研磨(砂纸从 80#→2000#)→抛光(金刚石抛光剂),确保表面无划痕。
腐蚀剂:常用10% 硝酸酒精溶液(硝酸 10ml + 酒精 90ml)或王水(硝酸:盐酸 = 1:3),腐蚀时间 10-30 秒,目的是显露晶界及马氏体相(马氏体腐蚀速率高于奥氏体,呈暗色)。
观察工具:光学显微镜(放大 50-500 倍)可观察晶粒形态、马氏体分布;扫描电镜(SEM)可更清晰分析夹杂物或碳化物的成分与形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