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氏硬度试验
金属洛氏硬度试···
焊接工艺评定
无损探伤
轮毂盖的镀层(如镀铬、镍、锌、电泳层等)主要作用是防腐、装饰及提升耐磨性。镀层厚度过薄会导致防护性能不足(如易锈蚀)、寿命缩短;过厚则可能增加成本、降低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(如起泡、脱落)。因此,测试厚度的核心目的是:
验证镀层是否符合设计标准(如客户要求、行业规范);
监控生产过程稳定性(如电镀参数是否合理);
评估产品使用寿命及质量风险。
根据是否破坏样品,可分为非破坏性测试(优先用于成品检测)和破坏性测试(多用于抽样或实验室分析)。
适用于成品、批量检测,核心是通过物理特性(如磁场、涡流、射线)间接计算厚度。
磁性法(适用于磁性基体上的非磁性镀层)
原理:利用磁性基体(如钢轮毂盖)与非磁性镀层(如铬、镍)的磁导率差异,镀层厚度会改变磁场强度。通过探头检测磁场变化,换算为厚度(遵循 “厚度越厚,磁场衰减越明显” 的规律)。
适用场景:钢质轮毂盖上的镀铬、镀镍、镀锌等镀层(基体磁性,镀层非磁性)。
优点:操作简单、快速(1-2 秒 / 点)、设备便携(手持仪器)、成本低(仪器约数千元)。
缺点:受基体表面粗糙度、磁性均匀性影响(如基体生锈会导致误差);仅适用于 “磁性基体 + 非磁性镀层” 组合。
涡流法(适用于非磁性基体上的导电镀层)
原理:非磁性基体(如铝合金轮毂盖)上的导电镀层(如铜、镍、铬)会影响高频涡流的衰减。探头产生的涡流在镀层中传播时,厚度越厚,涡流能量损失越大,通过检测涡流变化计算厚度。
适用场景:铝合金轮毂盖上的镀层(基体非磁性、导电;镀层导电)。
优点:非破坏、便携、适用于铝 / 镁等非磁性基体,精度较高(误差 ±1-3%)。
缺点:受镀层与基体的电导率差异影响(如镀层与基体电导率接近时,误差增大);对表面油污、氧化层敏感(需提前清洁)。
X 射线荧光法(XRF,适用多种镀层)
原理:用 X 射线照射镀层,镀层元素会发射特征荧光(如镀铬层的 Cr 元素荧光),荧光强度与镀层厚度正相关(厚度越厚,荧光越强),通过校准曲线换算厚度。
适用场景:几乎所有镀层(如铬、镍、锌、铜、合金镀层),尤其适用于多层镀层(如 “铜 - 镍 - 铬” 复合镀层,可分层测厚)。
优点:非破坏、精度高(误差 ±0.5-2%)、可测多层镀层、不受基体磁性 / 电导率影响。
缺点:设备昂贵(台式机约 10-50 万元)、对操作人员技能要求高(需校准元素种类);手持 XRF 便携性差,精度略低。
β 射线反向散射法
原理:β 射线(如碳 - 14 射线)穿过镀层时,部分被镀层原子散射,散射强度与镀层厚度正相关(厚度越厚,散射越多)。
适用场景:极薄镀层(如厚度<10μm 的电泳层、化学转化膜)。
优点:非破坏、精度高(适用于薄镀层)。
缺点:设备昂贵、有辐射风险(需防护)、对厚镀层(>50μm)误差大。
适用于实验室分析、批次抽样检测,需破坏轮毂盖或截取部分样品。
金相法(截面观察法)
原理:从轮毂盖截取含镀层的样品,经打磨、抛光、腐蚀(如用硝酸酒精腐蚀基体与镀层边界),通过显微镜(光学 / 电子显微镜)直接观察截面镀层厚度。
操作步骤:
优点:直观显示镀层结构(如是否有孔隙、分层),精度高(误差 ±1μm 内)。
缺点:破坏样品、制样耗时(约 1-2 小时)、依赖操作人员经验(截面需垂直于表面,否则测量偏厚)。
取样:从轮毂盖边缘或非关键区域截取 1-2cm² 样品;
制样:用砂纸(从粗到细)打磨截面至光滑,抛光后用腐蚀剂(如铬镀层用 10% 硝酸)显露镀层与基体边界;
测量:显微镜下读取镀层厚度(通常取 3-5 个点平均值)。
溶解法(重量法 / 容量法)
重量法公式:厚度(μm)=(溶解前后重量差 ×10⁴)/(镀层面积 × 镀层密度);
容量法: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镀层物质的量,再换算为体积和厚度。
原理:用特定化学试剂(如铬镀层用盐酸 + 硝酸混合液)溶解镀层,通过溶解前后的重量差(重量法)或消耗试剂的量(容量法)计算厚度:
适用场景:均匀镀层(如大面积平整区域),不适用于复杂形状(如轮毂盖边缘、凹槽)。
优点:设备简单(天平、烧杯)、成本低。
缺点:破坏样品、溶解可能不彻底(导致结果偏小)、无法测多层镀层(只能测总厚度)。
样品准备:
清洁表面:去除油污、灰尘、氧化皮(用酒精或专用清洁剂擦拭,避免划伤镀层);
标记测点:轮毂盖表面可能存在厚度差异(如边缘 vs 平面),需在典型区域(如中心、边缘、凹槽)标记 3-5 个测点,确保代表性。
仪器校准:
用标准厚度试块(与被测镀层材料、基体一致)校准仪器(如磁性法用 “钢基体 + 已知厚度铬层” 试块);
校准频率:每次测试前校准,或每测 50 个样品后复核(避免仪器漂移)。
测试与记录:
非破坏性方法:每个测点重复测 2-3 次,取平均值;
破坏性方法(如金相法):显微镜下读取 3 个不同位置的厚度,取平均值。
数据判定:对比设计标准(如客户要求 “铬层厚度≥8μm”),判定是否合格。